清洗药剂的选择及清洗方式的确定
清洗药剂的选择及清洗方式的确定
清洗药剂的选择
应根据污垢的性质,有针对性的选择化学清洗剂。一般按下表确定清洗剂。
清洗剂的选择
污垢种类 |
清洗液 |
使用条件 |
备注 |
碳酸盐垢 |
0.2%盐酸 |
温度≤35℃ PH>2 |
清洗效果最好 |
0.5%磷酸 |
温度≤35℃
|
清洗效果可以 |
|
2.0%柠檬酸 |
温度≤35℃ 用氨水调节PH值为3.0 |
清洗效果可以 |
|
硫酸盐垢 |
0.1%氢氧化钠 1.0%EDTA四钠 |
温度≤30℃ PH≤12
|
清洗效果最好 |
0.1%氢氧化钠 0.0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
温度≤30℃ PH≤12
|
清洗效果可以 |
|
金属氧化物 |
1.0%焦亚硫酸钠 |
|
清洗效果最好 |
0.5%磷酸 |
温度≤30℃ PH>2 |
清洗效果可以 |
|
2.0%柠檬酸 |
温度≤30℃ 用氨水调节PH值为3.0 |
清洗效果可以 |
|
胶体物 |
0.1%氢氧化钠 0.0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
温度≤30℃ PH≤12
|
清洗效果最好 |
有机物 |
0.1%氢氧化钠 0.0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0.2%盐酸 |
温度≤30℃ 第一步PH≤12 第二步PH>2 |
用NAOH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第一步清洗;再用HCL清洗作第二步清洗 |
|
0.1%氢氧化钠 0.0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0.2%盐酸 |
温度≤30℃ 第一步PH≤12 第二步PH>2 |
清洗效果可以 用NAOH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第一步清洗;再用HCL清洗作第二步清洗 |
微生物 |
0.1%氢氧化钠 0.0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
温度≤30℃ PH≤12
|
清洗效果最好 |
|
0.1%氢氧化钠
|
温度≤30℃ PH≤12
|
清洗效果可以 |
清洗药剂用量的确定
根据反渗透清洗系统的容积和污垢情况,确定各种清洗药剂用量。
清洗方式的确定
根据污垢的污染程度以及反渗透系统构造,确定清洗方式。
GB/T 23954-2009
采取不分段清洗方式时,计算各段膜元件的流速或流量,防止第一段的循环清洗流速过低影响清洗效果;同时防止最后一段清洗流速过高而损坏膜,以最后一段的最高流速为控制值。
高流速的循环清洗应采取分段清洗,分段清洗流量可按膜元件规定的高、中、低流速确定,一般情况下应选用高流速清洗方式。可以通过清洗泵分别清洗各段,或针对每段清洗流速的要求设置不同循环清洗流量。
清洗温度的确定
清洗液应根据膜元件生产商规定的最高温度控制范围,确定最佳清洗温度。
确定清洗顺序
清洗时一定先酸洗后碱洗。当生物污垢严重时,宜先碱洗、再杀菌、最后酸洗。为取得最佳清洗液效果,也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变化清洗顺序。
7.系统清洗
清洗装置
在线清洗时将清洗溶液以低压大容量在膜的高压侧循环,此时膜元件仍装在压力容器内而且需要用专门的清洗装置来完成工作。
1)清洗箱
针对膜元件的清洗液PH值范围可能在2-12之间,因此清洗系统应采用耐腐蚀材料建造,混合与循环的清洗箱可以是聚丙烯或玻璃钢(FRP)等耐酸碱腐蚀材料。
清洗箱应设有设有可移动的盖子。
清洗箱应有加热装置和温度计,某些情况下需要控制清洗温度以达到最佳效果。
清洗箱回水尽量延伸到清洗液位下并且远离泵吸入口正上方,以免回流液带气泡进入循环泵,影响清洗质量。
清洗箱的容积应能满足系统清洗容量的要求。
清洗箱的强度满足安全技术要求。
2)保安过滤器
通常设计滤芯为5um~10um,用于去除已在清洗过程中沉积出来的污染物。
保安过滤器的设计流量应满足系统清洗最大流量的要求。
清洗泵
清洗泵应选用低扬程,高流量的耐腐蚀泵。
清洗泵应设置回流或出口阀门以调节流量。
清洗压力一般控制在0.4MPa以下。
取样点
要安装取样阀门以观察清洗液变化情况,并随时对清洗液有关参数进行监测。应分别设清洗液进口、清洗液回流、渗透液取样设置。
产水回路
清洗过程中会有少量产水(透过液),为保持清洗液浓度稳定,应将产水送回清洗箱。
在清洗和冲洗阶段,产水回路阀门处于常开状态,以免因产水背压损坏膜元件。
清洗循环回路
清洗液流动方向应与正常运行时的方向相同,防止膜元件机械损坏(望远镜现象)。
分段清洗时,应有防止前段膜元件产水背压的可靠措施。
分段清洗时,应有防止各循环回路间短路的措施。
清洗液回流应接至清洗箱。分段清洗时,各段均应装设清洗液回流管路。
应设置清洗泵至清洗箱的循环回流管路,并安装调节阀,控制清洗流量。
监测仪表
清洗箱应装具有温度调节装置的温度计。
清洗箱应装液位计,并宜装设低液位控制器。
保安过滤器出口应装设流量计。
保安过滤器进口、出口应装设压力表。
混合器或搅拌
用于化学药剂在清洗箱的溶解和混匀,应设置一个清洗泵只清洗箱的循环回流管路或加搅拌装置。